自古以来,成王败寇,权力之争贯穿历史长河。对于那些最终坐上至高王位的人来说广安配资炒股,登顶之后并非一帆风顺,反而常常会陷入患得患失的局面。权力的滋味让人迷失,甚至让昔日的英雄在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也会开始忧虑,担心失去这一切。而帝王的成功往往并不是单纯靠自己,而是离不开智勇双全的文臣武将的辅佐。
当皇帝一旦登基,心中的疑虑和不安便开始作祟,许多心腹的忠臣猛将往往因此成了被清算的对象。在中国历史上,有五位特别出色的功臣,他们凭借自身的智慧和手段,成功避免了帝王的猜忌与清算,最终得以善终。那么,这些智勇双全的功臣都有哪些呢?
第一个要提的是秦朝的大将王翦。他是秦始皇嬴政麾下的得力干将,也是“战国四大名将”之一,威震四方。王翦不仅在战场上展现了过人的指挥才能,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赫赫战功,他的政治手腕也同样出色。早在嬴政还是幼帝时,王翦就看准时机,投身于秦国的未来,积极为嬴政铺路。即使在吕氏家族掌控大权时,他也并没有等待,而是主动出击,帮助嬴政清除政敌,巩固自己的地位。
展开剩余72%当嬴政终于亲政,年仅21岁时,他很快就重用了王翦,赋予他重要的军事职务。王翦深知自己的位置,心中明了自己作为辅佐之臣的责任,他从未越过皇帝的权威。随着一场又一场的胜利,王翦的功劳越来越大,但也因此引起了嬴政的警觉。王翦清楚地感受到皇帝对他产生的疑虑和忌惮。为了避免落得悲惨结局,王翦巧妙地以“年事已高,欲回乡养老”为借口,主动请辞。嬴政欣然答应,并给予他丰厚的赏赐,甚至安排王家的后代担任要职。这样一来,王翦不仅成功保全了自己,还让家族得以在朝中继续享有权力。
李勣是唐朝的名将,他的身世与王翦颇为相似。李勣在唐朝初期跟随李世民建功立业,为大唐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在唐朝的军事体系中,他一度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,深得君主信任。但正如所有功高盖主的忠臣一样,李勣的功绩也让李世民产生了戒心。虽然李世民心胸宽广,不至于将李勣视为威胁,但在他年老体衰之际,他的猜忌之心却愈发强烈。为了避免李勣威胁到自己和大唐的未来,李世民最终以“犯上作乱”的罪名将李勣的权力收回,并将其流放。
然而,李勣极为聪明,他立刻意识到形势的变化,毫不犹豫地将权力交出,并带着家人远离了京城,远赴他乡。他知道,只有这样做,才能避免引发李世民的更大怀疑。李世民对此非常欣赏,并开始重新关注李勣的安危。病重的李世民甚至叮嘱儿子李治,待自己去世后,要重新召回李勣,给予他重用,这样既能获得李勣的忠诚,也能有效地削弱他手中的权力。
在唐朝的另一个动荡时期,郭子仪同样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,成功平定了安禄山的叛乱,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。郭子仪虽然身居高位,但同样引起了当时皇帝肃宗的戒备。因为肃宗担心郭子仪的权力过大,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。为了消除这种隐患,郭子仪主动将军权交出,表明自己无意谋反。他的智慧使得肃宗最终对他产生了信任,并未对他采取进一步的清算措施。
此外,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,也对自己的臣子极为猜忌,尤其是对韩信的猜忌。韩信的军事才能堪称无敌,但他在政治上却总是做得不够小心,最终因一时的冒进,触怒了刘邦。尽管刘邦承诺不会亲自动手杀他,但最终韩信死于吕后之手,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大冤屈。相较之下,张良和萧何则聪明得多,他们深知刘邦心中的猜疑,始终保持低调,最终都得以善终。张良拒绝了高官厚禄,只要求一个小小的封地,萧何则通过家庭关系和巧妙的权谋保住了自己的安全。
这些历史上的忠臣良将,他们并不是为了追逐权力而不择手段,而是以智慧与低调赢得了长久的生存空间。他们深知,唯有在权力面前保持敬畏,知道何时进退,才能在帝王的清算中全身而退。最终,他们成功地保全了自己,得到了善终,这便是功成名就的智慧所在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网上炒股配资公司_网上股票配资平台_联华证券配资观点